長期以來,“看病貴”備受詬病,其中不乏亂開藥、高價藥,老百姓叫苦不堪。如何讓藥價降下來,更平民?如何讓藥效升上去,更實用?這貼近老百姓的真正期待,也是各級衛計計生部門應該持續改善的工作地帶。近日,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促進藥品價格合理,使藥品回歸治病本源”,猶如一劑藥方。
小藥丸牽連千家萬戶的身體健康,不容輕視、不可小覷。去年,30%—40%的藥價高回扣,揭開了藥價虛高的“冰山一角”,令人震驚。然而,藥品背后的“價格黑幕”是久治不愈的頑疾,要從市場到機制、從生產到流通、從企業到醫院等全鏈條環節“祛虛癥”。
藥價的背后是民生,更是風氣。有人說,“虛在藥,根在醫”,不無道理。但是,風氣之差不全在于醫生,更是一個行業的部分透視。一方面,醫藥市場的采購與管理混亂,在醫藥代表之間形成“競爭風氣”,回扣越大,開得越多;另一方面,醫生與醫藥代表之間的互相勾連形成“同謀風氣”,一個出錢、一個出力,最后無非是在老百姓兜里掏錢。如果不能凈化行業風氣,即便查處個案,也難除根。從政府監管部門出發,加強行業風氣建設,深入治理醫藥購銷和醫療服務中的不正之風,不僅大有必要,而且要有反腐敗斗爭那樣的決心。
歸根結底是利益。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在一次發言中表示,藥價虛高令人咋舌,“沒有多少復雜的問題,就是利益問題”,信然。從藥品生產商到流通領域,從經銷商到醫院,從醫生再到患者,幾乎有多少環節就產生多少次“分利”。而實際上,這些所謂的“利益”并沒有更有利于醫院的發展。藥品采購價“奇高”增加了醫院的成本,也意味著擠占了醫療條件改善和包括醫生薪酬制度在內的改革資源,形成了“高采購價—高成本—低改革能力—醫生以藥增收—開高價藥—高采購價”的惡性循環。真正破除醫藥環節的利益鏈條,必須理清醫改過程中的種種亂象,如目標缺失、制度分割、權益不公、效率低下等,對癥下藥才能將“潛規則”和“灰利益”一掃而光。
治本之道在于改革,在于制度。黨的十八以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深水區”中破土,中辦國辦也下發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于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其中,藥價虛高的問題是改革的重點之一,福建三明市的“三醫聯動”和“兩票制”就頗有成效。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從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大大壓縮了“中介環節”,借采購、配送、流通、票據管理等合力來實現藥品價格陽光化。三明改革以來,壓縮虛高藥價2億元左右,為相關改革和醫療改善騰出了很大空間。讓藥品回歸療效,讓公立醫院回歸服務,才是改革惠民的目的。
包括藥品在內的基本醫療服務是老百姓的公共產品,今天的“虛高”就是明天改革的“靶點”,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在病有所醫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惟有此,才能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